脉诊临症千万不能丢

besoo2020-01-13  148

导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言“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可见重视脉诊,将脉学研究到至精至微的程度也可以重现扁鹊之学。  老百姓对它的痴迷不亚于中医界,近十几年,脉诊的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脉诊,可有可无”、“不过是障眼法而已”的言论,已经由不…

脉诊临症千万不能丢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言“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可见重视脉诊,将脉学研究到至精至微的程度也可以重现扁鹊之学。

  老百姓对它的痴迷不亚于中医界,近十几年,脉诊的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脉诊,可有可无”、“不过是障眼法而已”的言论,已经由不少的业内人士在私下里道出来。试问,古代众医家,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村落,不会诊脉,何以立足?而且纵观大医临证,每于疑惑不前之时,诊脉以辨吉凶。

  坦白地说,中医不靠脉诊,只依靠望、闻、问谁能认得清,认得准老百姓的疾病,长此以往人们还敢相信中医吗?故抓住一个能够客观化的东西,将中医的理念发挥出来,从中体现出中医体系的严密和精深,脉诊是一个很好的入手处。下面介绍一下我的心得:我将寸口诊分为十点(十个部位),每一点再分浮中沉三位(其中八个部位),在临证诊病时,又将浮沉位再分为二层,这样,八个脉点,三八二十四个脉位,足可以将疾病了解清楚(当然,在危重病还要结合趺阳脉、太溪脉)。

  以我在临床的实践看(先诊脉,后论病),这样的境界做起来也不难。将十个部位的信息全部搜集一起,经逻辑推理后,排列组合,难道还得不到相当确切的结论吗?

  值得一提的是,脉学的理论全部来源于《内经》、《难经》,很散在,不够直白,需要悟,还急不得,甚至有些地方古人认为已经很白了,我们看起来还是无动于衷,缺少心心相戚的东西。这不怪古人,只能怪我们自己不灵透,因为人要想灵透,在于重德,无德不立。《脉经》虽是集大成之作,但我们只能得到“知其然也”的信息,即“什么脉主什么病”,无法“受人以渔”,这样是不行的,长此以往,如何能信任其真实性?我在几次学术会议上都提到这一点。“指下难明不要紧”可以通过长期的训练,而且如果你掌握了诊脉的原理,知道为何脉诊是有道理的,你就不会怀疑,而且学习脉诊还很快。举几个例子:一病人,左关浮取弦兼有滑象,右寸近手腕凹陷处洪大而有结象,我告诉他,你忧愁且做事犹豫不决,出现胸闷症状,患者诧异:“你怎么知道?”我告诉他,中医认为,左关主肝胆,胆主决断,决断不利则胆气不降,少阳胆气不降则浮弦,就久虑不决则有弦滑象,右寸近手腕凹陷处洪大而有结象主忧愁,乃气海壅塞之象,今你左关浮取出现弦而不柔之象,定是思而不决之义;又右寸主肺,肺志在忧,今见你气海一派气机郁结之象,结合胆脉,可知定是发愁所致,而且少阳不利,兼有微滑之象,必出现胸闷。于是,治疗当然是和解少阳,温胆汤加减,嘱其主动减少思虑。病人笑称我是“半仙”,其实,我所应用的东西,没有一点跑出《内经》、《难经》。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www.cnleya.com/read-174781.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