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焦病证

besoo2020-01-13  173

导读:中焦病证  温热之邪由上焦传入中焦,出现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阳明大肠病变者为中焦病证。脾胃同处中焦,胃为阳土,脾为阴土,胃主燥以降为安,脾主湿得升则健。中焦病证常表现为阳明的燥化与太阴的湿化。  主要临床表现: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日晡益甚…

中焦病证

中焦病证

  温热之邪由上焦传入中焦,出现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阳明大肠病变者为中焦病证。脾胃同处中焦,胃为阳土,脾为阴土,胃主燥以降为安,脾主湿得升则健。中焦病证常表现为阳明的燥化与太阴的湿化。

  主要临床表现: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日晡益甚,面目俱赤,呼吸气粗,腹满胀痛,便秘,口干咽燥.小便涩,舌红苦黄,或焦黑有刺,脉沉实;或身热不扬,头胀身重,胸闷脘痞,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苔腻或黄腻,脉濡数。

  病机分析:温热之邪侵入阳明,里热炽盛,故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日哺为阳明经经气旺盛之时,阳明热盛故发热日哺益甚;热邪充斥阳明经,故面目俱赤;热盛肺气不利,则呼吸气粗;实热之邪结于肠胃,则腹满胀痛,便秘;热盛伤津,则口干咽燥,小便涩;舌红苔黄,或焦黑有刺,脉沉实为里实热盛之象。湿热郁阻,则身热不扬;湿邪上蒙,阻滞气机,则头胀身重;湿热郁蒸,中焦气机升降失司,则胸闷脘痞;湿热停留,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不利;脾失健运,肠道传化失司,则大便不爽或溏泄;苔腻或黄腻,脉濡数为湿热内蕴之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的阳明燥化与阳明腑实证基本相同,当与阳明经证相辨别。两者均为里实热证,均表现为发热、舌红苦黄等症状,但阳明经证以大热、汗出、烦渴、脉洪大为主,一般无便秘等症;本证以发热日晡益甚,便秘为辨证要点。本证的太阴湿化当与脾气虚弱证相辨别,单纯的脾气虚弱证以食后胃脘痞胀,空腹时消失为特征,舌苦大多薄腻,并有脾气虚表现。本证以持续性胸胃院痞胀为特征,由于湿邪较重,舌苦大多厚腻,且常兼有热邪,湿热相兼。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www.cnleya.com/read-171305.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