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职场不良心理】应对职场不良心理的方法

besoo2020-01-13  141

导读:乐雅养生网导读:嫉妒是一种正常的情感体验。但如果发生在职场,不仅会影响自身的工作效率,还可能会破坏人际关系,所以如何应对职场不良心理成了关键。那么,小编就为你介绍如何应对职场不良心理:嫉妒让我们丢失了快乐新华网今年7月公布的一个针对企业员…

【如何应对职场不良心理】应对职场不良心理的方法

乐雅养生网导读:嫉妒是一种正常的情感体验。但如果发生在职场,不仅会影响自身的工作效率,还可能会破坏人际关系,所以如何应对职场不良心理成了关键。那么,小编就为你介绍如何应对职场不良心理:

嫉妒让我们丢失了快乐

新华网今年7月公布的一个针对企业员工的心理调查结果显示,47.37%的员工表示自己偶尔会有嫉妒心,31.58%的员工觉得经常有,只有约21.05%的员工表示从来不会。研究发现,经常有嫉妒心的员工的幸福感要明显低于从来不会有嫉妒心的员工。

可见,嫉妒心理的影响远不止破坏人际关系和降低工作效率那么简单,还会让我们失去从工作本身获得的快乐感和满足感。

“当员工之间的地位、能力相当时,如果其中一方获得上级的认可、升职、加薪或者学习机会时,可能会引起其他员工的嫉妒;有利益冲突的员工之间也容易出现嫉妒心,毕竟荣誉或者奖励是有限的,给了其他人,可能自己就会失去机会;女性员工比男性员工更容易产生嫉妒心,女性天生更感性一些,对外部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情感性的,而男性员工产生嫉妒心理的比例则相对较小,而且也会更快恢复。”北京易普斯咨询心理专家张淑华在接受本报专访时如是说。

当职场人产生嫉妒心理时,可能会表现为工作上不配合、人际关系紧张、积极性降低等,而如果这些现象长期存在,就会严重影响工作质量、人际关系,对个人和组织的发展都非常不利。

实录

“羡慕”变“怨恨”

昔日好友成敌人

曾受“嫉妒之心”所累的小孟,一直在为自己的冲动而后悔。“我知道已经回不去了,她曾经是我最要好的职场伙伴”,她说,“起初只是有点羡慕她,没想到后来却愈演愈烈,直接就怨恨了起来。”

年纪相仿、几乎是同时入职的小孟和Ada,由于性格投契很快成为好友。她们在工作时合作愉快,工作之外也如知己般无所不谈。然而改变却由一次奖励开始。

为人处事八面玲珑的Ada因为深谙与上司的相处之道,在去年的年会上获得“最佳员工奖”,逐渐成为部门“红人”。此后,她的举手投足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与同事说话的语气也发生强势起来——当然,这一切也许都是小孟自己的感觉而已。

“不知为何,我觉得她和以前不一样了,仗着自己受宠,说话做事样样带刺,让我难以接受。”她说,“后来终于有一次,我们因为工作上的小分歧,大吵了一架。”

小孟承认当时自己是有点借题发挥,趁机释放心中对Ada的“羡慕嫉妒恨”。结果,两人争吵得不可开交,甚至还当着部门同事的面,把对方生活中的“小秘密”都抖了出来。结果可想而知,曾经惺惺相惜的两个好友从此交恶。

专家视点

都是“心理落差”惹的祸

谁没体验过嫉妒?在嫉妒的背后所隐藏着的,除了难以启齿的沮丧与愤怒,还有什么呢?张淑华介绍,有研究发现,嫉妒心理的产生与心理落差密切相关,而究其原因,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包括组织公平感,即分配公平。在分配中,当现实与理想存在较大差距时,必然造成攀比,内心会产生严重的不平衡体验以及对他人的反感,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另外,与领导公平也有密切关系。分配公平是基础,领导公平是推动力,领导的鼓励和支持给予员工以希望,反之,就会导致恶性竞争,嫉妒心理更会不断蔓延。

此外,嫉妒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还与个人性格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低自尊者的嫉妒心往往会更强,高自尊者的嫉妒心一般较弱。

哪类人更易产生“嫉妒”?

自卑者:自卑的人往往会自我感觉与他人有差距,也一直未能顺利发挥潜能。一旦在他看来和他水平旗鼓相当的同事成功了,就容易心生嫉妒。

性格偏焦虑者:这部分人不仅会对未来的事情表现得过分担忧,对切身的利益有时候也会过分关注,极易产生嫉妒。

自我意识较弱者:由于对自我缺乏足够了解,对本身的优势和不足认识较浅,也很容易产生盲目的嫉妒心理。

对周围环境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者:当与同事没有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时,在利益面前也很容易产生嫉妒心理。

专家教路

敢于直面嫉妒心理,有意识提升自尊感

“克服嫉妒心理,关键是要对嫉妒心理有一种正确的态度,敢于直面嫉妒。”张淑华说。在她看来,嫉妒是不可避免的,这可能是人类的一个弱点,我们对此不必大惊小怪,因为这样有助于我们保持冷静的头脑,并通过努力来不断提升自我能力。

在具体做法上,首先,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人际信任水平和自尊水平,在生活中多运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充分利用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功能,及时疏导或者降低这种消极情绪,这样可以让我们生活得更加轻松、快乐。

其次,可以求助于心理咨询。多参与一些心理调适的讲座或者进行心理咨询,也有助于帮我们认清嫉妒的原因,寻找消除嫉妒的方法,从而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提高自我能力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上。

把嫉妒变为羡慕,用宽阔胸怀接纳他人

张淑华指出,羡慕和嫉妒是两种非常相似但又截然不同的复杂情感。它们都包括失望、悲伤、羞愧等多种成分。但羡慕往往指向更正向的情感以及更多的愉快体验,并希望自己也早日获得同样的成果,是成长和竞争的一种重要动力。而当羡慕一旦发展出攻击性,就会演变为嫉妒,最终可能会伤人伤己。

她建议,如果有了嫉妒心理,我们可以尝试是否能将嫉妒的程度“降低”一些,转用羡慕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以宽阔的胸怀和谦虚的态度来接纳自己和他人。嫉妒对他人也许没什么影响,但对自己身心的损害可能无法估量。

“羡慕和嫉妒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情感和体验,当它们袭来时,请不要刻意压制和回避,仔细分析这些情绪的来由,我们就会对自己多一份了解,多一个选择,心灵也多一份自由。”她说。

另外还有:

一、多疑。“老板今天的黑脸肯定是针对我的,怎么办怎么办?”有些人的神经非常敏感,对什么事都表示怀疑。这种人往往是自身缺乏安全感,时刻担心别人会伤害自己。“他们使交往变得毫无自然轻松之感,久而久之会让人敬而远之。”杨东说。

二、自我。有些人为了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惜打小报告、给别人的业务使坏甚至中伤他人的名誉。杨东表示“自我为中心”会因为损害他人的利益和尊严为职场不容。

三、冷淡。杨东强调,冷漠是人际交往中的大忌。这种人可能是出于一些错误的认识,比如觉得“酷”才是自己的个性所在,还有可能出于内向型性格。这种人失去了认识别人的机会,也失去了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机会。

四、虚伪。有的人擅长说甜言蜜语、送“糖衣炮弹”,刚开始还能让人接受。但时间一长,不仅交不到真朋友,自己的心理也会备受压抑。

五、叛逆。适度叛逆的人特立独行、敢于创新,给团队注入新鲜血液。但如果过份反叛,为了标新立异故意与人抬杠,则很难融入团体,甚至无法与人沟通。

六、自卑。现代都市生活追求效率,自卑的人在这种环境中,缺乏交往技巧,没有主见,往往失去许多展现自己优势的机会。

七、封闭。每个人都会偶尔想关起门,把嘈杂挡在门外。“如果过于封闭,会变得孤单甚至自闭。知识、经验以及思维方式都会迅速老化,失去竞争力和吸引力。”杨东说。

八、嫉妒。杨东认为,嫉妒是否会给人际关系带来致命影响,在于这种心理是不是表现在行为当中。要是只在心里想想,是人之常情,真要被人察觉,也可以坦然承认、自我解嘲一番。要是发展到加害、中伤他人,那么就可能成为“过街老鼠”。

另外还有:

1、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与有嫉妒心的人相处时,最好不要特意采取一些方式方法来对付有嫉妒心的人。因嫉妒心理本身就是多疑的、爱猜忌的。所以,倒不如将有嫉妒心的人当作普通人来看待,俗话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与其说费尽心思去琢磨,不如来个“无为而治”,落得个“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

2、可以采取妥协和退让的必要策略

大智若愚,难得糊涂

孔子曾说:聪明圣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情;富有四海,守之以谦。这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策略,事实是,当一个人在鲜花与掌声中时,更需谦虚、谨慎,这不仅防备被嫉妒,而且能从根本上调整自己。

以爱化恨,以让抑争

以爱化恨法主要是以真诚的爱心去感化嫉妒者,从而消除和化解嫉妒。老百姓常说,“恨是离心药,爱是胶合剂”。因此,当你遇人嫉妒时,如果能够以德报怨,用爱心去感化嫉妒者,恩怨也就自然会化解了。

以有原则的忍让来抑制无原则的争斗,这是根治双向嫉妒和多向嫉妒关键之举。如果嫉妒者向你发出挑战,你不但不迎战,反而退避三舍,以不失原则的适度忍让来求大同存小异,或是求大同存大异,都不失为化解嫉妒,免遭嫉妒的好方式。

3、说服、鼓励的对策

有些嫉妒是因误会而产生时,就需要进行说服和交流。否则,误会越来越深,以至严重干扰和破坏人际关系的正常交往。在说服时要注意心平气和,也要做好多次才能说服的准备。

对嫉妒者还要采取鼓励的态度。因为嫉妒者是在处于劣势时产生的心理失落和不平衡,虽表面气壮如牛,但内心是空虚的,且隐含着一种悲观情绪。所以对嫉妒者采取鼓励的态度十分必要,主要是客观地分析他的长处,强化他的信心,转变他的错误想法,而且还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嫉妒者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帮助,使嫉妒转向公平竞争。

以上就是小编为你介绍的应对职场不良心理的方法!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www.cnleya.com/read-152729.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