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回蒜(6)
    【摘录】《中华本草》
    besoo2020-1-13
    1800
  • 回回蒜(5)
    【注意】本品有毒,一般供外用。内服宜慎,并需久煎。外用对皮肤刺激性大,用时局部要隔凡士林或纱布。【各家论述】1.《中国药植图鉴》:全草为引赤刺激剂,并用治气管疾病。民间用以外包寸口,治疟疾,塞鼻去眼翳,包耳下治牙痛,外搽治牛皮癣。2.《陕西
    besoo2020-1-13
    1570
  • 回回蒜(4)
    【性味】味辛;苦;温;有毒【归经】肝经【功能主治】解毒退黄;截疟;定喘;镇痛。主主治肝炎;黄疸;肝硬化腹水;疮癞;牛皮癣;疟疾;哮喘;牙痛;胃痛;风湿痛【用法用量】外用:适量,外敷患处或穴位,皮肤发赤起泡时除去,或鲜草洗净绞汁涂搽,或煎水洗
    besoo2020-1-13
    1680
  • 回回蒜(3)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700-2500m的平原与丘陵、溪边及田旁水湿草地。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性状】性状鉴别 全草长15-50cm。茎及叶柄均有伸展的淡黄色糙毛
    besoo2020-1-13
    1470
  • 回回蒜(2)
    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茴茴蒜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anunculus chinensis Bunge.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常鲜用或晒干用。【原形态】茴茴蒜,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20-70cm。须根多数,簇生。茎直立,多分枝,中空,
    besoo2020-1-13
    1690
  • 回回蒜
    【出处】出自《救荒本草》【拼音名】Huí Huí Suàn【英文名】Herb of Chinese Buttercup【别名】水胡椒、蝎虎草、黄花草、土细辛、鹅巴掌、水杨梅、小桑子、糯虎掌、野桑椹、小回回蒜、鸭脚板、山辣椒、小虎掌草、青果草
    besoo2020-1-13
    3150
  • 回回蒜果(3)
    【性味】味苦;性微温【功能主治】明目;截疟。主夜盲;疟疾【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外用:适量,捣敷。【摘录】《中华本草》
    besoo2020-1-13
    1780
  • 回回蒜果(2)
    【原形态】茴茴蒜,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20-70cm。须根多数,簇生。茎直立,多分枝,中空,密生开展的淡黄色糙毛。基生叶与下部叶有长达12cm的叶柄;为三出复叶3深裂,裂片狭长,上部有少数不规则锯齿,具长柄;侧生小叶不等2-3裂,具短柄;茎
    besoo2020-1-13
    1700
  • 回回蒜果
    【拼音名】Huí Huí Suàn Guǒ【别名】水杨梅果【来源】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回回蒜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anunculus chinensis Bunge.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摘,鲜用或晒干。
    besoo2020-1-13
    1590
  • 回回豆(5)
    【摘录】《*辞典》
    besoo2020-1-13
    1500
  • 回回豆(4)
    【性味】《本草拾遗》:味甘,无毒。【功能主治】①《本草拾遗》:主消渴。勿与盐煮食之。②《五杂俎》:能解面毒。【备注】种子可供食用。
    besoo2020-1-13
    1250
  • 回回豆(3)
    发芽种子的胚芽部分中含异黄酮成分鹰嘴豆芽素A,鹰嘴豆芽素B,及鹰嘴豆芽素C等。幼苗中还分得多种黄酮成分,其中有异甘草素及其4’-葡萄糖甙,3,4’,7-三羟基黄酮和鹰嘴豆芽紊7-葡萄糖甙。茎、鲜叶含苹果酸、柠檬酸、丙二酸、蔗糖,以及少量延胡
    besoo2020-1-13
    2470
  • 回回豆(2)
    【生境分布】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北等地有栽培。【化学成份】种子含蛋白质约20%(18.4~29.8%),脂肪油4.6~6.10%,淀粉44.89~52.80%,矿物质2.36~4.67%,粗纤维2.4~10.06%。蛋白质是完全蛋白,
    besoo2020-1-13
    1400
  • 回回豆
    【出处】《饮膳正要》【拼音名】Huí Huí Dòu【别名】胡豆(《本草拾遗》),回鹘豆(《契丹国志》),那合豆(《救荒本草》)。鹰嘴豆、鸡豆(《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来源】为豆科植物鹰嘴豆的种子。【原形态】一年生草本。茎直立,有分
    besoo2020-1-13
    1730
  • 回顾回族医药的发展历史(10)
    清代《抄本瑞竹堂经验方》现亡阙者多,但明刻日刊本可能近《瑞竹堂方》原帙。此日刊本按明刻分15卷,每卷1门,集方300余首,即诸风门、心气痛门、疝气门、积滞门、痰饮门、喘嗽门、滋补门、泻痢门、头面口眼门、耳鼻门、发口门、咽喉门、杂治门、疮肿门
    besoo2020-1-13
    2880
  • 回顾回族医药的发展历史(9)
    《饮膳正要》。本书是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成书于元代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作者忽思慧(又作和斯辉),史书无载。从本书序文和进书表来看,是元仁宗时的宫廷饮膳太医,旧说是蒙古族医家。这部书初刊后,明清两代多次翻刻,但因屡遭兵灾,已散佚不多
    besoo2020-1-13
    2670
  • 回顾回族医药的发展历史(8)
    《药方》“折伤门”、“针灸门”之论述较全面。“折伤门”基本上包括了古今骨科的内容,包括了软组织损伤、骨伤及关节脱臼,并从理论上阐述了这些损伤的原因、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一些合并症也作了相应的介绍。从而反映了14世纪时期中国骨伤科诊疗
    besoo2020-1-13
    2770
  • 回顾回族医药的发展历史(7)
    从上述部分药目录所涉及的病种门类可以看出,《药方》是一部包括内、外、妇、儿、骨伤、皮肤等科,内容丰富的中国回族医学方书。从现存3卷所载方剂看,全书所载可能达,6000~7000首之多。其系统性、综合性不亚于中医古籍《外台秘要》。  《药方》
    besoo2020-1-13
    1620
  • 回顾回族医药的发展历史(6)
    金元之际,西域技术之士,医家之流多入仕于元,如爱薛、答里麻等。  由于元代统治者对阿拉伯药物高度重视,元代阿拉伯人在当时政府中的医药机构里占极大势力、广惠司是回回医家的大本营。  另外还有一些祖籍西域,生于中国,精通汉、回医药的学者,如元末
    besoo2020-1-13
    1900
  • 回顾回族医药的发展历史(5)
    宋代在社会上广用香料、香药薰衣、焚香、啖香之际,礼尚往来亦常以香药作为馈赠佳品,用香药配制的药茶甚至一度成为社会生活中的时尚。皇权贵族之间也视药茶为馈赠佳品。民间百姓们不仅用香药治病,而且也用于消毒。泉州有香料文献记载:“蕃药能治冷气,医学
    besoo2020-1-13
    2650
乐雅养生网
乐雅养生网为广大网民提供养生保健知识,包括美容养生,中医养生,食疗养生,运动养生,健康养生方法,春夏秋冬四季养生小常识等内容,是您健康生活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