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黄疸活瘀退黄法(2)
    【按】此例病经年余,黄疸消退而复起,临床见症完全一派久病入络征象。因血滞日久则瘀结凝聚而成痞块,故胁下作痛,皮肤出现瘀痣,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涩不利。孙老认为:“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相互影响,常使气血日益虚衰,亟当活血化瘀治之。瘀不化则黄亦不
    besoo2020-1-13
    1460
  • 小儿黄疸活瘀退黄法
    黄疸的形成与血瘀亦有很大的关系。若病久不已,气虚不能行血,则血行瘀缓,胆道不畅,迫而外溢,就会导致黄疸的形成。表现为黄色晦暗少泽,形体消瘦,食少,胁痛固定不移,甚则胁下结块,皮肤出现蜘蛛痣、蟹爪痕,舌质紫暗有瘀点,脉象弦涩不利等症。治当活血
    besoo2020-1-13
    1520
  • 小儿黄疸化痰退黄法
    痰凝成积,阻塞胆道,因而胆汁外溢,表现为身目俱黄,不甚鲜明,泛吐痰涎,呕逆不已,厌食油腻,食欲缺乏,头重身困,小便色黄,苔白腻,脉弦滑。治当化痰退黄。宜温胆汤加减。痰浊一去则黄疽自消。  例:赵幼。病经3日,初起发热,精神不振,头晕沉重,继
    besoo2020-1-13
    1840
  • 小儿黄疸疏肝退黄法
    肝胆气郁,疏泄失常,影响胆汁的正常运行和排泄,一旦外溢可引起黄疽,胸胁胀痛,脘腹满闷,恶心,食人不化,小便色黄,大便不调,舌苔白腻或黄厚,舌质微红,脉象弦滑。治当疏肝和胃以退黄。可用茵陈四逆散加减,疏泄肝胆以达退黄的目的。  例:周幼。素肝
    besoo2020-1-13
    1890
  • 小儿黄疸温中退黄法
    寒湿阻滞中焦,而致中阳不振,脾气壅遏不运,胆液为湿所阻,表现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晦暗而无光泽,神疲倦怠,四肢不温,食欲缺乏,恶心易吐,大便溏薄灰白,小便短少,苔白腻舌质淡,脉细无力,中医称为“阴黄”。阴黄的形成,多因寒湿伤人或素体脾胃虚寒,
    besoo2020-1-13
    1870
  • 小儿黄疸解毒退黄法
    湿热毒邪壅积,不得外泄,故起病较急,突然出现黄疸,遍及全身,伴以高热、烦躁、口渴,小便黄赤,鼻衄,皮肤斑疹,苔黄干燥,舌质红赤,脉象弦数,中医古籍称为“急黄”。此为热毒内迫心营,阴津耗伤的表现-,治宜清热解毒,透邪退黄。可用犀角地黄汤合黄连
    besoo2020-1-13
    1830
  • 小儿黄疸通腑退黄法
    湿热阻于中焦,阳明热盛,往往腑气不通,出现身目发黄,腹部胀满,大便秘结,小便黄如浓茶,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有力现象。治当通腑退黄,给邪以出路。宗张仲景大黄硝石汤加味治之,使邪从大便而出,则黄疸自可速退。  例:孔幼。病经旬余,黄疸不退,有逐渐
    besoo2020-1-13
    2980
  • 小儿黄疸利湿退黄法
    医圣张仲景在《金匱要略》一书中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由于湿困中焦,湿从热化,则湿热交蒸,由脾胃而熏蒸肝胆,胆热液泄,从而出现面目、皮肤发黄,其色鲜明如橘子色,多有发热烦急,纳呆呕逆,倦怠无力,皮肤瘙痒,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溏泄,苔黄
    besoo2020-1-13
    1600
  • 小儿黄疸(3)
    瘀滞型黄疽可见面目及全身发黄,黄色较深且晦暗,并逐渐加重,身体消瘦,饮食减少,大便溏稀,并伴有皮肤出血而见瘀斑瘀点等,中医认为此为热邪深入,伤及脾胃,瘀阻血分,因此治疗要活血化瘀,养肝健脾,中药可用柴胡、赤芍、白芍、当归、桃仁、红花、川芎、
    besoo2020-1-13
    1190
  • 小儿黄疸(2)
    病理性黄疸则不然,它是因各种病因引起。有些疾病还相当严重,可危及到小儿的生命。新生儿溶血是最常见的黄疸性疾病,它是由于新生儿与母亲的血型不合而导致胎儿红细胞凝集破坏出现溶血,引起贫血、水肿、肝脾肿大、高胆红素血症。若体内大量的胆红素侵犯到人
    besoo2020-1-13
    1440
  • 小儿黄疸
    小儿黄疸 退黄消疸  黄疸,是指皮肤发黄,眼睛发黄、小便色黄的一类疾病:新生儿黄疸则指小儿出生后周身皮肤、双眼、小便都发黄为特征的疾病,中医称之为胎黄。  新生儿黄疸,有真有假,真黄疸是指病理性黄疸,如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肝炎
    besoo2020-1-13
    1430
乐雅养生网
乐雅养生网为广大网民提供养生保健知识,包括美容养生,中医养生,食疗养生,运动养生,健康养生方法,春夏秋冬四季养生小常识等内容,是您健康生活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