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肠痈的方剂

besoo2020-01-13  78

导读:一、治疗肠痈的方剂二、治疗肠痈按摩什么穴位三、如何预防肠痈治疗肠痈的方剂1、治疗肠痈的方剂1.1、大黄牡丹汤大黄牡丹汤记载于《金匮要略方论》卷中,其组成为大黄12g、丹皮3g、桃仁9g、冬瓜仁30g、芒硝(冲服)9g,具有泻热破瘀,…

治疗肠痈的方剂

文章目录

一、治疗肠痈的方剂
二、治疗肠痈按摩什么穴位
三、如何预防肠痈

治疗肠痈的方剂

1、治疗肠痈的方剂

1.1、大黄牡丹汤

大黄牡丹汤记载于《金匮要略方论》卷中,其组成为大黄12g、丹皮3g、桃仁9g、冬瓜仁30g、芒硝(冲服)9g,具有泻热破瘀,散结消肿之功效。主治因湿热郁蒸,气血凝聚,结于肠中,肠络不通所致肠痈初起之病证,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等。

1.2、薏苡附子败酱散

别名:附子汤(《圣济总录》卷一二九)、败酱散(《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薏苡附子散(《证洽准绳·疡医》卷二)。处方:薏苡仁30克附子6克败酱15克制法:上药三味,杵为粗末。功能主治:排脓消肿。治肠痈内已成脓,身无热,肌肤甲错,腹皮急,如肿状,按之软,脉数。

1.3、排脓汤

方名:排脓汤,组成:黄耆1钱2分,穿山甲1钱2分,白芷1钱2分,当归1钱2分,金银花1钱,防风1钱,川芎1钱,瓜蒌仁1钱。主治:肠痈。小腹胀痛,里急后重,时时下脓。

2、肠痈的症状

2.1、轻症

初起上腹部或脐周作痛,阵发性钝痛,数小时后疼痛转移至右下腹部,逐渐加重,伴有恶寒发热,恶心呕吐,便秘,腹胀,溲赤,苔黄腻,脉洪数。

2.2、重症

痛处固定不移,痛势加剧,腹肌紧张拘急,拒按,局部可触及局限性肿物,高热不退,属肠痈重症,应采取综合疗法。

2.3、气滞血瘀证

肠痈·气滞血瘀证是指气滞血瘀,以不发热或发热,腹胀,恶心呕吐,或腹痛绕脐,尚未固定,腹壁柔软,或痛点固定在右下腹,拒按,有轻度反跳痛,舌苔白腻,脉弦紧为常见症的肠痈证候。

3、肠痈如何针灸

针灸疗法一般适用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早期及肠痈。若病情控制不住或症状严重,应考虑及时手术治疗。

体针:取上巨虚、阑尾、天枢、曲池等穴为主。发热加合谷、内庭;呕吐加内关、中脘;腹胀加气海。用强刺激手法,留针60分钟以上,初起每6~8小时针治1次,待体温、血象恢复后减为每日1—2次。

治疗肠痈按摩什么穴位

1、肘尖

肘尖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头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奇效良方》列作奇穴,名肘尖。在肘后部,屈肘,当尺骨鹰嘴的尖端。主治瘰疬,痈疽,肠痈,痈疔,疔疮,痈肿,霍乱等。

2、外关

外关为经穴名。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属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外为内之对,关即关隘,此穴在前臂外侧要处,犹如关隘,故名外关。外关穴主要用于头面、耳目及本经脉所过的疾患:如感冒,头痛,发热,耳鸣,耳聋,目痛,咽肿,口眼斜,瘰疬,胸胁痛,手颤指麻,肘臂屈伸不利,热病,目赤肿痛,肩背痛,肘臂手指疼痛,手颤,颊痛,胁肋痛,上肢痹痛,偏头痛,鼻衄,牙痛,急惊风,失眠,咳嗽,腹痛,便秘,肠痈,霍乱,上肢疼痛,五指痛,不能握物等。

如何预防肠痈

1、平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饮食调节,少吃多餐,忌暴饮暴食,饭后不要马上进行剧烈的运动等。

2、保持愉快的心情,忧愁、郁闷、恼怒、悲伤等不良情志刺激及情绪变化,容易打破神经系统平衡,导致神经系统失调,尤其是自主神经紊乱。自主神经紊乱的表现是多方面的,胃肠道功能失常就是常见表现之一。在精神刺激作用下,胃肠道发生痉挛、弛缓等,导致消化不良、便秘和腹泻,可诱发阑尾炎。

3、注意季节气候变化,适时调整自身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天热减衣、天寒添衣,尤其是保证腹部免受寒冷刺激,以维护胃肠道的正常状态。

4、肠痈药物只能缓解,无法治愈,既然是慢性,在治愈之前就有可能复发,且复发的可能性很大,会反复发作,否则也不称其为肠痈了,在怀孕期间也可复发,可导致妇科盆腔炎,手术治疗是唯一的方法,术前须通过钡灌肠造影进一步确诊。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www.cnleya.com/read-8891.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