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颅骨骨膜下血肿的CT表现

besoo2020-01-14  214

导读:乐雅养生网导读:本文介绍新生儿颅骨骨膜下血肿的CT表现。……1新生儿颅骨骨膜下血肿的成因 新生儿颅骨骨膜下血肿系分娩时器械助产损伤颅骨与骨膜、或儿头在产道受挤压、或儿头1% ~ 2%。其中多见于分娩时器械助产后,多为不当或过高负压使用吸引…

新生儿颅骨骨膜下血肿的CT表现

乐雅养生网导读:本文介绍新生儿颅骨骨膜下血肿的CT表现。……

1新生儿颅骨骨膜下血肿的成因

新生儿颅骨骨膜下血肿系分娩时器械助产损伤颅骨与骨膜、或儿头在产道受挤压、或儿头1% ~ 2%。其中多见于分娩时器械助产后,多为不当或过高负压使用吸引器助产所致,其可能原因是新生儿颅骨骨膜与颅骨外板贴合相对疏松,当吸引器负压吸引胎头时,弹性较大的头皮软组织可随负压吸引而变形隆起,而弹性较小的颅骨骨膜与弹性更小的颅骨骨板在负压吸引时位移不同步,骨膜被牵起、与颅外板分离,骨膜血管损伤,骨膜与颅骨外板间局灶出血,形成颅骨骨膜下急性血肿。因颅骨骨膜终止于颅骨边缘, 故颅骨骨膜下血肿不跨越颅缝。

2临床表现

临床上新生儿颅骨骨膜下血肿常在生后数小时至数日内出现,多位于一侧或双侧顶部,偶见于额部、颞部或与母体骨盆机械性摩擦所诱发,发病率约占分娩总数的枕部。血肿在生后1 ~ 2天内迅速增大, 4 ~ 5天后达高峰, 以后逐渐缩小,血肿吸收缓慢,多经1 ~ 4个月自然吸收消散, 也可机化或骨化[2, 3]。临床上新生儿颅骨骨膜下急性血肿应与产瘤(胎头水肿)鉴别,前者边界清楚,不跨颅骨缝,压之不凹陷,吸收缓慢;后者局部压之凹陷,边界不清,可越过颅缝,且生后2 ~ 4天自然吸收消散。但当颅骨骨膜下急性血肿与产瘤并存时,血肿隐匿于产瘤之下,待产瘤吸收消散后方可显出血肿。

3新生儿颅骨骨膜下血肿的病理演变与CT表现

因骨膜、颅板阻隔,颅骨骨膜下急性血肿的自然吸收消散十分缓慢,但大部分血肿可自然吸收、完全消散,部分较大血肿吸收消散不全,血肿渐行机化、假包膜形成,假包膜并同掀起的骨膜则逐渐钙化、进而骨化。因此,血肿的CT扫描表现随病程推移而变化。新生儿颅骨骨膜下急性血肿两周内较柔软、有弹性,头颅 CT扫描表现为头皮下镰状或丘样软组织密度影,贴服于颅外板,且不跨越颅缝;同头皮影密度相比,血肿密度稍高,血肿外缘与头皮可呈现清晰境界。 3周后血肿渐行机化纤变,逐渐变硬,血肿假包膜及被掀起的颅骨骨膜钙化,头颅CT表现呈弧条状、壳样高密度影。2个月后假包膜及骨膜钙化更明显,血肿逐渐机化, CT表现呈较厚的钙化包膜下网条状钙化影。4个月后血肿包膜完全钙化、并骨化,血肿包膜外层与原掀起之外骨膜粘合并骨化则形成“颅骨外板”,血肿吸收形成板障,原颅骨内外板则演变成“颅骨内板”,致局部颅骨增厚、隆起外突, CT表现呈“凸镜”样或“夹层饼干”样之双层颅板表现,颅骨“内、外板”均增厚,其内缘毛躁不整,且“外板”稍外凸,“板障”亦明显增宽。

4新生儿颅骨骨膜下血肿的CT鉴别诊断

新生儿颅骨骨膜下急性血肿需与头皮下血肿、帽状腱膜下血肿和产瘤鉴别。后三者可发生于头皮任何部位,范围较广,可跨越颅缝,张力较低,囊性感较强,吸收较快。颅骨骨膜下慢性血肿后期CT扫描则呈现前述特征性表现,但当颅骨骨膜下血肿较小、较局限、假包膜钙化明显、血肿机化钙化骨化较完全,其CT扫描表现可类似(疏松型)骨瘤,但结合临床病史、仔细观察其内部结构可鉴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www.cnleya.com/read-381076.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