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体质分酸碱缺乏科学依据

besoo2020-01-13  98

导读:乐雅养生网导读: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人体机能维持依赖于细胞的正常功能。细胞生存于体液中,体液正常的酸碱平衡是细胞维持正常功能必不可少的。细胞生命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酸性物质和一些碱性物质,但机体具有强大的酸碱缓冲体系,维持体液酸碱度(…

专家称体质分酸碱缺乏科学依据

乐雅养生网导读: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人体机能维持依赖于细胞的正常功能。细胞生存于体液中,体液正常的酸碱平衡是细胞维持正常功能必不可少的。细胞生命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酸性物质和一些碱性物质,但机体具有强大的酸碱缓冲体系,维持体液酸碱度(pH)在7.35~7.45之间,从而维持细胞、机体的正常功能。……

体内酸碱物质的来源复杂

体内酸碱物质主要来源于细胞内物质代谢。机体摄入的糖、脂肪和蛋白质经机体利用、代谢后,最终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结合生成碳酸,这是体内产生最多的酸性物质,称为挥发酸。而蛋白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尿酸、硫酸、磷酸,糖酵解生成的乳酸、甘油酸,脂肪代谢产生的β-羟丁酸、乙酰乙酸,构成了固定酸,也是体内酸性物质的重要来源。体内碱性物质主要来源于氨基酸脱氨产生的氨,以及蔬菜、水果等含有的有机酸盐(柠檬酸盐、果酸盐和草酸盐)的摄入。人体内酸性物质的生成量要远远大于碱性物质的生成量,而机体排泄酸的能力也大于碱的排泄能力。

机体的酸碱平衡系统功能强大

机体的酸碱平衡系统包括:血液缓冲系统、肺脏、肾脏和组织细胞的调节。其中血液缓冲系统的反应最迅速,但作用较弱,持续时间较短;肺脏调节效能最大,30分钟左右达作用高峰;细胞缓冲能力虽较强,但3~4个小时才能发挥作用;而肾脏调节最慢,3~5天达到高峰,但对排出固定酸和保留碱性物质作用最大。

1.血液缓冲系统:包括碳酸氢盐缓冲系统、磷酸盐缓冲系统、血浆蛋白缓冲系统、血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缓冲系统。其中,碳酸氢盐缓冲系统与血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缓冲系统最为重要,各占全血缓冲能力的35%。

2.肺脏调节:通过排出二氧化碳,减少体内挥发性酸的产生。

3.肾脏调节:通过回吸收碱性物质、排出固定酸,维持酸碱平衡。

4.细胞调节:通过细胞内外氢离子与钾离子、碳酸氢离子与氯离子的交换,平衡体液的酸碱比例。酸碱平衡紊乱必须迅速纠正病理状态下,机体的酸碱缓冲系统不能维持正常的体液酸碱平衡,称之为酸碱平衡紊乱。如此时pH值仍能维持在7.35~7.45之间,称为代偿性酸碱平衡紊乱;pH值小于7.35称为失代偿性酸中毒,pH值大于7.45成为失代偿性碱中毒。无论是失代偿性酸中毒,还是失代偿性碱中毒,都必须迅速纠正,否则会危及生命。

食品不能引起机体酸碱平衡失调

机体具有强大的酸碱缓冲调节功能,能够维持体内酸碱平衡,使酸碱度波动在很小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机体不同器官的酸碱水平是存在巨大差异的:胃液为强酸性,pH值在1.5~2;胰液是强碱性,pH值可达8.8;而小肠液的pH值在7.2~7.8,皮肤pH值4.7,唾液pH值7.1。

将人体体质片面分为酸性体质、碱性体质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我们每天摄入的食品,由于其糖、 脂肪、蛋白质以及有机酸盐含量不同,经机体代谢后产生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比例不同,但我们摄入的食品本身都是中性的。并且,机体有充分的能力缓冲生成的酸碱物质,维持体内酸碱平衡。任何食品,既不能引起机体酸碱平衡的失调,也不能将体内生成的酸性物质转化为碱性物质。只有某些药物才能中和酸性物质或促进体内酸性物质的排泄,从而影响酸碱平衡。过多摄入碱性物质,将降低胃液酸性,降低胃液杀菌和刺激胃蛋白酶分泌等功能,引起多种疾病。如果片面强调大量摄入蔬菜、水果,而摄入糖、脂肪、蛋白质过少,不仅可引起营养不良,而且将导致机体脂肪分解,反而会使酸性物质生成增多,甚至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所以说饮食均衡最重要。

小知识

1.代谢性酸中毒:主要原因是体内酸性物质产生增多,碱性物质丧失过多。常见原因:①严重腹泻、肠道瘘管或肠道引流引起的碱性物质大量丢失。②肾脏疾病导致酸排泄和碱回吸收障碍。③缺氧时糖酵解增强引起的乳酸生成增多。糖尿病、饥饿和酒精中毒引起脂肪分解增加,酮体(β-羟丁酸、乙酰乙酸)生成增加。⑤酸性药物(阿司匹林、氯化铵、盐酸精氨酸等)摄入过多。⑥高钾血症诱发细胞内酸性物质释放增加。

2.呼吸性酸中毒:呼吸道阻塞、呼吸肌麻痹、肺部疾病和呼吸中枢病变导致二氧化碳排出障碍,体内挥发酸生成增多。

3.代谢性碱中毒:主要原因是酸性物质丢失过多和碱性药物的大量使用。常见原因:①剧烈呕吐和胃液引流。②应用利尿剂或患有醛固酮增多等内分泌疾病,引起肾脏排泄酸性物质过多。③医源性应用碱性药物过多。4低钾血症诱发细胞内碱性物质释放增加。

4.呼吸性碱中毒:呼吸中枢病变、肺部疾病、低氧等引起的过度通气,二氧化碳排出过多,体内挥发酸生成过少。

5.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上述4种酸碱平衡紊乱中的2~3种混合存在。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www.cnleya.com/read-257333.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