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不能吃口服降糖药物

besoo2020-01-13  165

导读:一、哪些人不能吃口服降糖药物二、常用的口服降血糖药物三、服用降糖药的常见误区哪些人不能吃口服降糖药物1、一型糖尿病患者不宜单独使用口服降糖药,但二甲双胍和拜糖平等可与胰岛素联合运用。因为一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细胞遭到免疫攻击而破坏,几…

哪些人不能吃口服降糖药物

文章目录

一、哪些人不能吃口服降糖药物
二、常用的口服降血糖药物
三、服用降糖药的常见误区

哪些人不能吃口服降糖药物

1、一型糖尿病患者

不宜单独使用口服降糖药,但二甲双胍和拜糖平等可与胰岛素联合运用。因为一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细胞遭到免疫攻击而破坏,几乎不能分泌胰岛素,而所有口吸取降糖药的作用都是建立在胰岛B细胞尚有部分功能的基础上,所以一型糖尿病患者单独使用口服降糖药不能使血糖有效下降,必须用胰岛素替代治疗。

2、妊娠期与哺乳期的糖尿病患者

口服降糖药可引起胎儿发痛异常,也容易使血糖控制不良,而且可通过乳汁的排泄影响婴儿发育。因此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应停用口服降糖药。

3、肝肾功能不全者

应禁用或慎用口服降糖药。降糖药全部须经肝脏代谢,大多数都要经肾脏排出,仅糖适平(格列喹酮)经肾脏排泄比例很小,在5%以下,肝肾功能不全者服用口服降糖药后可能发生药物积蓄中毒或发生低血糖症。还可进一步损伤肝肾功能,应该慎用。但如果转氨酶和肌肝、尿素氮无明显升高,除降糖灵外也可以在严密监测肝肾功能的情况下使用,糖适平也可用于肾功不良者。

4、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如感染、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昏迷等患者使用口服降糖药效果很差,还可能加重病情,最好不用。

5、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比较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特别是三期以上的肾病或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应进行胰岛素和中医治疗,停用口服降糖药。

6、手术、创伤等应急情况

手术、创伤等应急情况下,也应短期改用胰岛素治疗,不宜口服降糖药。有时糖尿病患者也可能因某种原因进食量小或基本不能吃饭,这时照常吃药有可能引起低血糖症,不吃药又可能导致血糖升高。这时就应该密切观察血糖,尽量争取进食,根据血糖的高低和进餐量的多少,调整用区剂量,确实无法进食者,应去治疗,通过静脉补液补充糖分,而且在补液时应适当使用胰岛素。

常用的口服降血糖药物

目前国内糖尿病口服降血糖药可分为4种。

1、磺脲类口服降血糖药物。常用的有甲磺丁脲(d860)、氯磺丙脲、优降糖、吡磺环己脲、甲磺吡脲(达美康)、克糖利、糖适平。其中甲磺丁脲及氯磺丙脲为第一代的磺脲类口服降糖药,其余的均为第二代磺脲类口服降血糖药。

2、双胍类降血糖药物。降糖灵、降糖片。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拜糖平。

4、中草药。

服用降糖药的常见误区

1、单纯依赖药物

糖尿病的治疗是综合治疗,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和药物治疗缺一不可。只有在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的配合下,药物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降糖效果,否则,药物再好也很难发挥作用。有些病人对此不了解,认为用上药之后,多吃点也无妨,并试图通过增加药量来抵消多进食,这是很不明智的。这样做的结果不利于血糖控制,容易使身体发胖,加重胰岛素抵抗,而且,还会增加胰岛负担,加速β细胞功能衰竭。

2、不恰当的联合用药

同类药物的降糖作用机理是相同的,原则上不宜联用。倘若两种同类药物联用,可能会引起彼此间竞争性抑制而“两败俱伤”,结果是增加了副作用而不是加强降糖效果。诸如“消渴丸+优降糖”、“美吡达+糖适平”等均属此类不恰当的联合用药。

3、光吃药不复查

此乃糖尿病病人的大忌。化验血糖可以了解药物的疗效,其结果也可作为选择药物及调整药量的重要依据。许多磺脲类降糖药(如优降糖、达美康等),药效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医学上称之为“降糖药物继发性失效”),如患者不注意定期复查,自己觉得一直没间断治疗,心理上有了安全感,但若出现药物继发性失效,实际上形同未治。有的病人一直吃着药,结果还是出现了并发症,其原因就在于此。

4、轻信中药根治

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目前都没有解决糖尿病的根治问题。客观地说,中药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就降糖而言,中药效果远不及西药。对于广告、媒体中宣称的中药能根治糖尿病,切勿轻信。

5、急于降糖而大量服药

许多患者为了快点将血糖降下来,往往擅自多药联合、超剂量服用,这样不仅使药物副作用增加,而且容易矫枉过正,引发低血糖,甚至出现低血糖昏迷,非常危险。

6、血糖降至正常后擅自停药

糖尿病作为一种终身性疾病,目前尚不能根治,需要长期乃至终身服药。病人经药物控制后症状消失、血糖降至正常,但这并不意味着糖尿病已痊愈,还应继续用药维持,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也决不能放松,切忌擅自停药。否则会造成高血糖卷土重来、病情恶化。此时,再用原来的剂量就不够了,而需要增大剂量甚至要多种降糖药联合治疗,这样不但身体受到损害,而且医疗开支进一步增大,实在得不偿失。

7、频繁换药

药效的发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药效才逐渐显现出来。许多患者不了解这一点,服药没几天,见血糖、尿糖下降不满意,即认为所服药物无效,急于换药。事实上,有些降糖药(如胰岛素增敏剂)服至半个月到一个月才会达到最大的降糖效果。所以,不要轻易认为某种药物无效。较合理的方法是:根据血糖逐渐调整服药的剂量,服至该药的最大有效量时,血糖仍不下降或控制不理想,再改用其他药或与其他药联用。

8、擅自调整用药

完全凭自我感觉或尿糖检测调整用药这是不对的,因为血糖高低与自觉症状轻重或尿糖多少并不完全一致。有时血糖很高,却未必有自觉症状,甚至尿糖也可以不高(主要见于肾糖阈增高的病人)。因此,调整药物剂量主要应根据血糖,其他(如尿糖)均仅作参考,同时要注意排除某些偶然因素造成的血糖变化。必须注意,每次调整药物剂量的幅度不宜太大,以免引起血糖的大幅波动。

9、服药方法不当

根据药物起效快慢不同,磺脲类药物(优降糖、达美康、美吡达、糖适平等)应在餐前半小时服用;诺和龙因作用快,可在餐前即服,这样便于发挥最佳的降糖作用;β-糖苷酶抑制剂(拜糖平)与第一口饭同时嚼服效果最好;双胍类药物最好餐后服药,这样可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反之,服药次序颠倒不但疗效降低,且易出现胃肠不适等症状。另外,要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决定用药次数。降糖),每日服用1~2次即可,中、短效制剂(达美康、美吡达、糖适平等)每日需服2~3次。

10、忽略服药时间

口服降糖药种类很多,各类降糖药的作用机制、起效时间、代谢降解速度并不完全相同,故服药时间很有讲究。双胍类对胃肠道有较强刺激,故应在餐后服;胰岛素促泌剂(超短效的瑞格列奈片即诺和龙、那格列奈片即唐力等),此类药能促进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应在开始进餐时服用;磺脲类(短效的甲苯磺丁脲即D860片、格列吡嗪即优哒灵片等,中效的格列齐特即达美康片等,长效的格列吡嗪控释片即瑞易宁片等),这类药也是能促进胰岛素分泌。无论短效、中效、长效均应餐前半小时服用;α-糖苷酶抑制剂,此类能抑制肠道内多糖的分解,延缓葡萄糖吸收,应在开始进餐时嚼碎口服。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www.cnleya.com/read-225671.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