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蛋鸡沙门氏菌的危害
1、沙门氏菌病主要是2-3周龄内雏鸡的发病率高,死亡率最高,成鸡主要呈隐性或慢性感染,但带菌鸡引起垂直传播,病鸡粪便及病鸡种蛋是主要传染源。
2、3周龄以下雏鸡,拉白色糊状稀粪,死亡率高,肛门周围羽毛被白色稀粪污染,粘固,死亡率高,发出“吱吱”尖叫,病雏呼吸困难,张口喘气。肝、脾肿大数倍,有许多大小不一灰白色或灰黄色坏死点。肝破裂,出血。心肌有灰白色肉芽肿,肺脏有灰黄色结节。卵巢出血坏死,卵泡变性,输卵管中有尿酸盐沉积。
3、沙门氏菌主要存在于未烹调熟的肉、蛋、奶中,误食含有沙门氏菌的食物可能会引起发热、持续高热、全身疼痛,严重的还会出现肠局部溃疡和坏死的情况。
4、由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伤寒和副伤寒,另一类是急性肠胃炎。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等是污染动物性产品,进而引起人类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菌。
5、沙门氏菌污染主要来源于患病的人和动物及其带菌者,主要由其粪便、尿、乳汁以及流产胎儿、胎衣和羊水排出的病菌污染水源、土壤和饲料等,其中饲料和水源的污染是导致沙门氏菌传染的主要原因。各种饲料中均可发现沙门氏菌,尤其是动物性饲料(如鱼粉)常见。
6、畜感染沙门氏菌可引起相应的传染病,如猪霍乱、鸡白痢等。一般情况下畜禽肠道带菌率比较高,当动物因患病、衰弱、营养不良、疲劳以致抵抗力降低时,肠道中的沙门氏菌即可经肠系膜淋巴结和组织进入血液引起全身感染,甚至死亡。例如,猪霍乱沙门氏菌可引起仔猪副伤寒,急性病例出现败血症变化,死亡率相当高。慢性病例产生坏死性肠炎,影响猪的生长发育。鸡白痢沙门氏菌,主要侵害雏鸡,引起败血症,可造成大批死亡。在成年母鸡则主要引起孵巢炎,可在卵黄内带菌而传给幼雏。
沙门氏菌的毒理作用
沙门氏菌的中毒主要是菌体内毒素的作用。许多血清型沙门氏菌都能产生内毒素,尤其是肠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和猪霍乱沙门氏菌。其产生的内毒素是一种多糖、类脂、蛋白质化合物。内毒素具有耐热能力,75℃经1小时后仍有毒力,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动物从被污染饲料摄入大量活菌,病菌可在肠道内继续繁殖,经肠系膜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形成一过性菌血症。肠道内大量的细菌及菌体崩解后释放出来的内毒素,对肠道粘膜,肠壁及肠壁的神经、血管有强烈的刺激作用,造成肠道粘膜肿胀、渗出、粘膜脱落,因而中毒症状表现出呕吐、腹痛及不同性质的腹泻。内毒素由肠壁排入肠内,对肠管局部有致敏作用,因而引起局部炎症或加重局部炎症。
蛋鸡沙门氏菌的综合防治
1、做好鸡群净化
有条件的养殖场要坚持自繁自养,谨慎从外地引进种蛋。小规模养殖户,要选择正规种鸡场购买雏鸡,尽量不要从外地购买青年鸡。临床上,因引进的青年鸡未做免疫和隐性感染而导致发病的情况时有发生。对健康种鸡群,每年春、秋两季要定期用血清凝集试验进行全面检疫和不定期进行抽查检疫。对40日龄以上的中雏,也可进行检疫,以淘汰阳性鸡和可疑鸡。
2、做好环境消毒
鸡舍内要进行严格的消毒,正常情况下每周消毒1次,发病情况下每周消毒2次,在免疫前后3天不消毒。鸡舍腾空后要彻底清扫,洗刷和消毒用具,而后熏蒸消毒。消毒后至少闲置2周以上才可进鸡。进鸡前5天再熏蒸消毒1次。蛋鸡消毒常用的药物有0.3%过氧乙酸、0.1%新洁尔灭和0.1%次氯酸钠等。
3、加强饲养管理
蛋鸡场应重视饲养管理,合理配制饲料,提高雏鸡营养水平,并提供合适的光照、温度和通风,减少应激因素,提高蛋鸡的抵抗力。若发现患鸡,要立即隔离消毒。调查结果表明,不同鸡舍感染率也有差异,饲养管理条件相对落后、预防措施不完善的养鸡场发病率明显高于标准鸡场。
4、配合药物治疗
多数种鸡养殖企业采用定期投喂大剂量抗菌药物来暂时性预防鸡沙门氏菌病的发生。例如,在鸡白痢易感期,用0.02%呋喃唑酮饮水,或在雏鸡粉料中按0.02%的比例拌入呋喃唑酮或按0.5%的比例加入磺胺类药物,有利于控制鸡白痢的发生。成年鸡可首选庆大霉素、氯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和诺氟沙星等,按使用说明饮水或混料喂服,可获得较好的疗效,但迄今尚未发现任何一种或几种药物能够使沙门氏菌病从鸡群中清除。近年来,鸡沙门氏菌耐药性菌株明显增多,因此建议养殖户不要盲目用药,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药物及时投喂,或者选择中药治疗:雄黄10%、藿香10%、滑石10%、白头翁10%、马齿苋15%、黄柏15%、马尾莲15%、诃子15%,共为细末,按日粮的5%添加,治愈率较高;或用大蒜捣泥,加5倍量清水调和,0.5~1毫升/天,分3~4次滴服,疗效显着。
目前,鸡沙门氏菌病还没有有效的疫苗,因此要在全国范围内加以防范,以血清凝集试验进行定期检疫,淘汰阳性鸡和认真执行兽医卫生综合防治措施,同时在育雏、育成和产蛋阶段,选择敏感药物及时投喂。具体到各养鸡场(户),则应制订和实施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做好沙门氏菌病的防治和净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