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高的技术特点

besoo2020-01-13  117

导读:一、跳高的技术特点1. 跳高的技术特点2. 跳高助跑的技术要素3. 跳高运动的技术要领二、跳高的起源三、跳高的注意事项跳高的技术特点1、跳高的技术特点多数专家和教练员认为背越式与俯卧式这两种方法都比较先进。俯卧式技术:可分为 3个部…

跳高的技术特点

文章目录

一、跳高的技术特点
1. 跳高的技术特点
2. 跳高助跑的技术要素
3. 跳高运动的技术要领
二、跳高的起源
三、跳高的注意事项

跳高的技术特点

1、跳高的技术特点

多数专家和教练员认为背越式与俯卧式这两种方法都比较先进。

俯卧式技术:可分为 3个部分:助跑、起跳、过竿与落地。助跑的倒数第 2步和迈步是俯卧式跳高助跑中的关键,运动员在倒数第 2步身体重心降到最低的位置,迈步时特别强调向前送骨盆,髋关节向前的速度明显地超过胸部向前的速度。迈步时骨盆超过胸部是俯卧式技术的一个特点。

背越式技术:也可分为 4个部分:助跑、起跳、过竿和落地。背越式起跳最大的特点是必须做旋转动作。起跳腿是离横竿远的腿,起跳时摆动腿向上向外摆,以使运动员向助跑开始方向做旋转动作。起跳后,转为背向横竿。背越式的过竿动作与俯卧式不同,运动员身体横在竿上,身体各部分依次过竿。过竿时挺腹,全身在竿上处于弧形状态,头部、肩部、胸部在竿后急剧下压,当身体重心达到最高点时,大腿向下并挺胸挺腹,以便顺利越过横竿。

2、跳高助跑的技术要素

直线助跑段与弧线助跑段:

2.1、直线助跑技术:近似于短路途中跑技术,跑进时身体重心高而平稳上体适当前倾,后蹬充分有力,前摆积极抬腿,两臂协调配合大幅度摆动;。

2.2、弧线助跑技术:身体逐步内倾,加大外侧腿臂的摆动幅度,保持头、躯干成一直线向内倾。助跑的整个过程应有明显的加速性和较强的节奏感,尤其是最后几步逐渐加快,到最后一步最快。

助跑技术特点:

2.3、助跑的预备段是一条直线或曲率很小的线曲,因此全程便于加速和发挥速度。

2.4、向弧线过渡时比较平缓自然,可以避免停顿或减速。

2.5、弧线曲率由大变小,使身体逐步加大内倾。

2.6、最后一步与横杆约成20度至30度角,以保证人体在腾空后,有一个适宜的相对于横杆的垂直位移距离。

3、跳高运动的技术要领

3.1、跨越式:1864年第一种正式载入田径史册的跳高姿势是跨越式,它出现在1864年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田径对抗赛上。当年,英国运动员罗伯特柯奇以;跨越式创造了1.70米的第1个跳高世界纪录。

3.2、剪式:1895年美国人斯维尼改进了跨越式,其特点是运动员在过杆时,身体急速侧向转体,两腿交叉如剪刀,这就是剪式,这种技术在当时创造了1.97米的新纪录。

3.3、滚式:1912年美国运动员霍林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田径赛上采用左侧斜向助跑,过杆时以身体左侧滚过横杆的技术赢得冠军,霍林把这种技术命名为滚式,也正是这种技术使人类首次越过了2米的高度。

3.4、俯卧式:1923年苏联运动员伏洛佐夫又创造出俯卧式跳高技术,这种新型技术动作很快就被田径选手们所接受。

3.5、背越式:在19届奥运会上,美国21岁的福斯贝里过杆动作与众不同,他越过横杆时,不是面朝下,而是面朝上、背朝下地飞过横杆,这个动作被命名为背越式过杆技术。

跳高的起源

跳高起源于古代人类在生活和劳动中越过垂直障碍的活动。现代跳高始于欧洲。18世纪末苏格兰已有跳高比赛,19世纪60年代开始流行于欧美国家。1827年9月26日在英国圣罗兰.博德尔俱乐部举行的首届职业田径比赛中,威尔逊屈膝团身跳越1.575米,这是第一个有记载的世界跳高成绩。

跳高有跨越式、剪式、俯卧式、背越式等过杆技术,现绝大多数运动员都采用背越式。跳高横杆可用玻璃纤维、金属或其他适宜材料制成,长3.98~4.02米,最大重量2公斤。比赛时,运动员必须用单脚起跳,可以在规定的任一起跳高度上试跳,但第一高度只有3次试跳机会。

跳高的注意事项

跳高要注意的是在起跳之前要做好充分的热身运动,防止受伤和肌肉僵硬等。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选择适宜的练习方法,控制运动负荷。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矮到高进行锻炼。

跳高是运动征服高度的运动项目,是人类不屈不挠,勇攀高峰的象征。也有人称跳高是一项失败者的运动,因为每次比赛,运动员在跳过一个高度以后,还要向新的高度挑战,直到最后跳不过去为止。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www.cnleya.com/read-132047.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