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觉产生的原因(2)

besoo2020-01-13  280

导读:神经抑制作用理论在解释错觉时和现代神经生理学的思想联系起来,这是好的,但这种理论只强调网膜水平上感受器的相互作用,而忽略了错觉现象和神经中枢的融和机制的关系。例如,在波根多夫错觉图形中,如果给一只眼睛呈现倾斜线,给另一只眼睛呈现两条平行线,…

错觉产生的原因(2)

  神经抑制作用理论在解释错觉时和现代神经生理学的思想联系起来,这是好的,但这种理论只强调网膜水平上感受器的相互作用,而忽略了错觉现象和神经中枢的融和机制的关系。例如,在波根多夫错觉图形中,如果给一只眼睛呈现倾斜线,给另一只眼睛呈现两条平行线,人们仍然看到了位移的错觉,这是用网膜上的抑制作用无法解释的。

  错觉原理实验和案例

  1、给大学生一些钱,让他们来做掷骰子的赌博。目的是想弄清楚,人们是在掷骰子之前下的赌注大,还是掷完骰子后没有开宝的时候下的赌注大。

  结果,他们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是在掷骰子之前下的赌注大。学生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觉得在没有掷骰子之前,靠自己的努力能使骰子按自己的意愿转动。虽然这根本没有任何逻辑上的理由。也正是这种控制的错觉诱使了许多人投入赌博的游戏里,甚至为此倾家荡产也难以自拔。

  2、有一家外资保险公司,发了一批头奖500万美元的彩票。然后,每张彩票以一美元卖给自己的职工。其中一半彩票是买主自己挑选的,另一半彩票则是卖票人挑选的。到了抽奖那天早晨,公司专门派调查人员找那些买彩票的人,并对他们说自己的朋友想买彩票,希望他们能转让出来。那么,他们会以多少钱的价格来出售自己的彩票呢?

  最后的结果是:不是自己挑选彩票的人平均每张票的售价是1.96美元,而自己挑选彩票的人平均每一张出售的票价则是8.16美元。这个结果说明,自己选彩票的人相信自己的中奖率会高一些。

  错觉原理分析

  错觉是由于我们平日的生活都能用自己的能力来支配,所以人们把这种错觉扩展到了偶然性的事件上。

  偶然性的事件是受到概率支配的。偶然性的事件也有其规律,这是不可否认的,它也符合概率学的规律。比如,我们扔硬币扔100次,正面和反面的概率一定都非常接近50。但是哪一次会是正面,哪一次是背面,则是偶然的、不可预测的,或者说它们的概率各有50%。这是不可否认的科学规律。

  也就是说,偶然性事件虽然有概率的约束,但是并不能控制具体每一次的结果。从上面买彩票的例子来看,其实别人给我们买和我们自己买,从概率上看中奖的可能性是完全一样的。从理论上大概人们也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到了实际操作中,人们就是执拗地认为自己“精心挑选”的中奖的可能性一定会更高一些。你说奇怪不奇怪!

  这个原因大概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行为都是能靠我们的努力和训练加以控制的,所以就错误地推及到所有事上。但是,有些事其实是不可控制的,也就是那些偶然性的事件。比如我们常见的掷骰子赌博,其胜负完全决定于当时的一掷,这一掷与自己的技术和能力毫无关系。显然,决定胜负的因素完全是偶然的。

  生活中有错觉是很正常的,这不是病,只是过去的经验或者习惯性的思维方式造成的惯性。错觉就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其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外界的客观刺激,因而不是通过主观努力就可以纠正的。错觉不存在个体差异,所以不必觉得自己不正常。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www.cnleya.com/read-100836.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