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养育决定孩子如何依恋(2)

besoo2020-01-13  619

导读:影响孩子依恋类型的外部因素  看护者本身的依恋型特点是个重要的方面,另外还有看护者的养育方式,家庭环境等方面。  (1)养育者的依恋型  ①安全型依恋  父母会及时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会以父母作为他们的安全基地,去积极地进行探索活动。  ②…

父母如何养育决定孩子如何依恋(2)

  影响孩子依恋类型的外部因素

  看护者本身的依恋型特点是个重要的方面,另外还有看护者的养育方式,家庭环境等方面。

  (1)养育者的依恋型

  ①安全型依恋

  父母会及时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会以父母作为他们的安全基地,去积极地进行探索活动。

  ②不安全型依恋

  父母会误解孩子的需要,或只做出有选择的回应。

  ③回避型依恋

  父母总是倾向于将孩子的依恋行为和活动“最小化”,尽量回避亲密行为。容易忽视、打消或拒绝孩子寻求亲近的需要,会减少孩子的探索行为,并削弱父母自身对依恋的感受,为了鼓励孩子的探索和独立,而放弃了对孩子的亲密安抚行为,在孩子伤心需要安慰时表现得尤其明显。

  他们显得坚定沉着,也不给孩子安抚。还会给孩子制定严格的纪律,并进行监督。这类孩子不会轻易表露情绪,显得很冷漠。他们有很强的自制能力,并显得过度自信,对父母特别客气,父母离开时也漠不关心。社会性方面来讲是孤独者,可能会对同伴充满敌意或者进行攻击。

  ④专注型依恋

  父母过度地强调和使用了依恋行为(控制性较强、引诱性)。实际上总是在“鼓励”孩子的依赖性。过度卷入行为,影响了对孩子真正需要的注意,容易误解孩子的情绪,而不会有效减轻孩子的不快。比如,当妈妈把孩子交给保姆时,多次说再见,以至于把本来很平静的孩子搞得焦虑起来。

  过度强调与孩子亲近的父母,阻碍和剥夺了孩子独立玩耍的机会,并妨碍了孩子独立性的形成。观察这些孩子会发现,他们没有同龄孩子成熟,五六岁的孩子说话还用婴儿语,而且较脆弱。总是粘在父母的身边。这些孩子还会有退缩行为,不会像其他孩子那样去进行有目的、积极的探索。

  ⑤恐惧型依恋

  受伤害的记忆使他们始终感到恐惧。表现出受到惊吓或者吓唬孩子的行为,会打扰孩子,还会用表情或怯懦的行为表现出对孩子的恐惧。这种恐惧,会导致他们放弃做父母的权威性而渴望与孩子兑换角色。这样的父母处于一种无助、被控制住的状态,孩子在婴儿期会表现出行为紊乱、无判断力、恐惧等特点。父母大多数都有压抑、焦虑或者边缘性人格紊乱等心理问题。

  ⑥焦虑一矛盾型依恋

  父母内心极度需要他人的肯定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当有了孩子他们便会努力从孩子身上体验到自己是被人需要的。但是他们其实是沉浸在自己的感受里,对孩子的需要是不敏感的。孩子不仅不能从他们身上体验到关注和爱,还会受到本身并不需要的过份的缠绕。

  由于这类型的父母缺乏足够的自尊,认为只有通过别人的肯定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他们的这种观念会无意识中传递给孩子,即让孩子也认为得到别人的肯定才是自身价值的一种表现。这也是一种无意识暗示的过程。同时由于他们自己并不善于表达悦纳,孩子的行为就很难得到他们的赞扬,所以这样的孩子就越来越像父母亲一样去极力寻求他人的悦纳了。

  (2)养育方式

  若母亲对孩子不够负责任,对孩子需要不敏感,经常表现拒绝行为,对孩子缺乏耐心,常常有反应迟钝等消极的反应,这样的孩子就容易形成回避型不安全依恋。若母亲对孩子的需要漠不关心,常常随心所欲地误解孩子的需求,与孩子之间没有形成和谐的相处氛围,孩子就容易发展成焦虑矛盾型不安全依恋。

  混乱型不安全依恋婴儿的母亲的看护行为经常不连贯和不规律,母亲对儿童的情感是矛盾的,常常表现出强烈的亲近又同时有强烈的回避行为,因而致使儿童的情感混乱和矛盾。同时这种类型的儿童常常来自低收入阶层、母亲有抑郁倾向的家庭。国外的大量研究都显示,忽视或虐待儿童与三种不安全型依恋都存在较显著的相关,但在受虐待的儿童中,混乱型不安全依恋的比例最高。长期处于忧郁状态的母亲的情绪也会影响到其孩子的行为表现,当孩子自身表现出抑郁或难过时会产生混乱的亲近、抗拒和回避的行为。

  (3)养育环境

  在一个有压力、不稳定、不敏感养育的家庭里,儿童形成不安全依恋的比例是很高的。如果婴儿在关键期内没有与母亲建立紧密的情感联结,那么儿童的人际关系和情绪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不可逆转的损害,形成一种“无情感的性格”。例如,如果儿童到二岁半才得到母亲的关爱,那这种关爱对儿童的成长就几乎不起什么积极作用了。

  心理学家对三个月到一岁的孤儿院婴儿进行了观察研究。研究发现许多婴儿在与护士分离之前已表现出分离时的行为倾向,他们不断哭泣,并表现出对周围环境的回避与退缩、对外在刺激缺乏敏感回应和睡眠困难等特征。在这种集体养育的环境下,婴儿无法体验母亲的关爱,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抑郁感与焦虑感迅速加深。

  一般认为,只有具有一定社会经验的成年人,才能读懂别人的暗示,其实我们忽略了人类本身的巨大潜能,有研究表明,未成年的幼儿,其接受暗示的能力是十分强的。在幼儿园的公开课上,老师最担心的就是孩子会突然站起来,安慰老师说:“老师,不要紧张。”这足以说明儿童感知成人非语言的心理活动的能力之强是我们所未发现的。儿童年龄越小,接受他所经历事件的影响就越大。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www.cnleya.com/read-103662.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